第5章_我献吞天毒计,老朱劝说我善良!
类别:
言情 作者:
恐龙吃萝卜字数:10815更新时间:2024-06-09 18:50
沈飞摇头惋惜,心想:“不知徐达是否听进了我的建议,若不然,即使他才能出众,此役恐怕也将遭遇巨大磨难。”
历史昭示,徐达曾因此遭受重创,正如土木堡战役一般,几乎断送了大明王朝的命运,否则关外的敌军也不会轻易侵入中原,欺凌汉族人民。
此时,丫鬟走来告知:“太子殿下他们已经到了。”
时光流转,又到了教学的日子,沈飞觉得这些皇子们总体上尚可接受,至少比起自负的徐达要谦逊得多。
徐达过分自信,其实许多成就背后不乏侥幸成分,此次更是过于自负。
倘若有悖于沈飞的谏言,必定落得个惨痛失败。
学堂里,朱标挺拔站立,面带微笑,这位大明太子不论何时都展现着温文尔雅的气质,确实适合做一个守护江山的君主,毕竟除开国皇帝需具备强大的军事力量,后续的皇帝只需确保国家太平,推动经济发展即可。
其他年幼的皇子们站立姿态各异,大多还沉浸在童趣之中,向往着嬉戏玩闹的生活。
沈飞缓步走到众人面前,朱标礼貌地拱手致意:“博士!”
朱棣也向前一步,同样称呼:“博士!”
经过连日聆听沈飞的教诲,朱标越发觉察到眼前之人实为旷世奇才,若用此人治理国家,相信很快能让国家繁荣昌盛。
朱标许诺:“数日后,若博士确有卓越才华,愿纳为师,引入东宫担任少师之职。”
沈飞轻轻点头,环视眼前的学子们,然后从容开讲:“今日我要给你们讲述的主题,是如何成为一名贤明的君主。”
此言一出,旁边的朱棣立刻眼前一亮,显露出对沈飞所言的浓厚兴趣。
朱标含笑颌首,回应道:“敬请先生指教!”
沈飞面色平静,自语道:“古代圣君,均以尧舜禹为典范。”
“今日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禹帝的事迹。”
“各位可知何谓圣君之德?”
沈飞微阖双目,审视着在场众人。
朱棣按捺不住,发言道:“圣君者,乃是以个人修养治理国家,追求天下太平,创立宏伟基业,使百姓安宁富庶。”
而在另一侧的墙壁之外,正隐身倾听的朱元璋听到朱棣的回答后,眼睛一亮,心中暗赞:“没想到这孩子竟能阐述出这般见解!”
他对朱棣的评价略有提升,尽管平时顽皮,但显然也是一个勤勉好学的皇子。
对于沈飞所说的圣君之道,朱元璋也同样充满好奇。
只见沈飞向前踱步,缓缓启齿:“此类说法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圣君,实质在于掌握公信力与生死大权,攀登权力巅峰。”
“不论是山间的匪寇,还是江边的悍贼,若时势造英雄,也可能登上皇位。”
“比如禹帝,凭借卓越的治水技艺,获得各部落拥戴,被推举为天下共主,当时有一部落表示异议,却被禹帝果断镇压。”
“圣君之德,在于全面掌控公信力和权力!”
“其余种种,皆为空洞说辞。”
此言一出,朱标等人顿时陷入沉思。
藏在墙后的朱元璋听闻此言,也颇感震惊,对此观点颇为认同。
他曾带领的义军名义上虽正义凛然,实则行为举止类似匪盗。
当他完全掌握了义军的最高权力后,本打算沿江掠夺,却不料竟登上了皇位,一路走来让他倍感奇妙。
朝廷之上,他说一不二,这就是绝对权力的体现。
朱元璋对沈飞的观点深表赞同。
沈飞瞥了一眼眼前的皇子们,追问:“诸位是否理解此理?”
朱标茫然摇头,眼神中流露出困惑之色。
沈飞见状,不禁轻叹一声,意识到他们可能一时难以接受。
既然如此,他决定不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转而更换话题。
沈飞转向朱标,问道:“日前让你去向徐达献策,他是否听取了意见?”
此刻,不仅朱标抬眼关注,隐藏在墙外的朱元璋也竖起了耳朵,此事同样令他极为关切。
当面对沈飞的询问,朱标表情苦涩,无奈回答:“我去徐叔府邸之时,他对我提出的计策嗤之以鼻,我也不便再坚持劝说。”
沈飞闻此情况,不禁发出一声叹息,这意味着此次北伐可能面临巨大危机。
徐达的傲慢自大恐怕会导致严重后果。
沈飞深知自己已竭尽所能,接下来的结果取决于徐达自身的抉择。
朱标低头哀叹,徐叔的固执个性,不是他这样一个晚辈能够轻易说服的。
此刻,庭院内的氛围渐渐沉重下来。
而在墙外偷听的朱元璋,听到朱标的回应时,内心陡然一惊,脸上布满了震撼的表情,僵立在那里。
他没想到徐达竟会无视自己的指令,表面上虽答应得好好的,私下却另有举动。
刹那间,朱元璋的眼神收缩,体内弥漫出一股寒冽的杀意。
学堂之外,朱元璋满脸忧虑,根据沈飞之前的分析,徐达此次出征极有可能遭遇惨败。
倘若徐达采纳了沈飞的策略,也许局势尚有转机。
然而,眼下徐达并未听从任何建议,这让朱元璋不禁担忧万分。
他试图自我安慰:“不可能,不可能,徐达久经沙场,从未有过败绩!”
“即便沈飞的策略再精妙,徐达或许也有自己的战术规划。”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怎能预先判断一切!”
“但愿徐达此行能够凯旋而归!”
与此同时,在学堂内,沈飞正向朱标等人详解对付草原部落的狠辣计策。
“纵观历史,中原与草原部落的较量,虽各有胜负,但却始终未能彻底消灭对方。”
“你们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
朱标思考片刻后答道:“先生,这是因为双方各自优势明显,攻打草原时,若部落退回,因其地域广阔、人口分散,想要持久作战,难度极大。
因此,双方通常会选择签订盟约,互相通商往来……”
当朱标解释完毕,沈飞神情愤慨地反驳:“没错!在我眼里,这就如同养虎为患!”
此言一出,朱标等人皆露出了疑惑的神色,甚至在墙外偷听的朱元璋也不由自主地靠近了一些。
尽管他认为朱标的解答合理且符合历史常态,这种做法确实是维持和平的一种方式,历朝历代基本也是如此。
然而,他也认识到,的确存在养虎为患的问题。
不过,若真要投入全国之力,永久平定草原祸患,只怕耗尽国力也无法达成,届时整个帝国将会面临空前的危机,实属弊大于利之举。
然而,朱元璋从沈飞的言辞中捕捉到了另一层深意。
“莫非……他已有对策?”
怀揣着这份好奇,朱元璋聚精会神地倾听。
学堂内,沈飞接着激昂陈词:“实际上,消除此患并非难事,绝不应姑息养奸!”
“互通商贸固然暂时有益,但非长远之计!”
“若欲彻底根除此忧,只有一种途径可行!”
“即在草原建立等级制度!”
“等级制度?!”
朱标等人惊讶地看向沈飞,请求他详细说明。
沈飞在学堂内来回踱步,严肃讲解:“我所说之等级制度,就是在草原上具有一定影响力或已发展成型的部落中,大力推广藏传佛教。”
“通过这种方式,使大部分游牧民供养一小部分贵族,当两者之间的权益分配失衡时,便会引发频繁的战争冲突。
长此以往,草原部落实力将逐步削弱,便于中原王朝进行有效控制。”
学堂内外一片哗然,朱标等人无不倒吸一口凉气,感叹此计之阴狠。
沈飞此举相当于巧妙地将原本对外的矛盾转移至草原内部,这样一来,即使草原部落存有反叛之心,中原王朝也能轻易将其平定。
墙外,朱元璋同样被沈飞的这番论述深深触动。
“妙哉!这等级制度!”
“看似惠及草原,实则将矛盾悄无声息地植入其内部。”
“这年轻人的计策真是高明至极!”
朱元璋心中暗想,“果真如此实施,不出十几载,草原各部落的力量必然大幅削弱。”
“到那时,大明想要统一草原将不再是难题!”
正当朱元璋陶醉于未来的蓝图之际,沈飞还在继续向朱标等人叙述:“接下来三十年,在边疆交流过程中,持续输出汉文化,逐步瓦解草原部落的凝聚力。”
“到最后,即便草原各部落联手,也无法与中原王朝抗衡。”
“而且,由于此策的实施,中原乃至边疆地区的民众将远离战火纷扰。”
“整个草原地区将牢牢掌握在中原王朝的手中。”
“正如古人所云:上乘之策是智取,其次是外交制衡,再次才是兵力对决,最下策才是攻城略地。”
“这种分化之术,心理攻势,正是彻底铲除草原祸患的关键手段!”
朱标等人目光灼热地注视着沈飞,呼吸急促地问道:“先生,这等妙策该如何执行?草原各部落会看不出来吗?”
朱标急切地询问。
沈飞淡然一笑,悠然回应:“人性皆有私欲,面对更多利益诱惑,谁能不动心?”
“就算他们洞察此计,又怎会抗拒得了?”
“就好比赌徒明知可能输得很惨,但仍然会被丰厚的回报所吸引,一旦赢了又会怎样呢?”
“草原各个部落亦然,每个首领都怀揣着统一草原的野心!”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他们怎会轻易放手?”
“此外,我先前也曾指出,这一策略应在部落组织相对成熟或逐步巩固时实行。”
“之所以可行,是因为这些人早已习惯了类似的规则。”
“并且,在草原与中原的交往互动中,这类文化观念也会无形中渗透影响他们。”
此刻,朱标等人豁然开朗,恭敬地行礼道:“先生今日所授,实如醍醐灌顶,让我们茅塞顿开!”
“原以为困局重重,不想先生寥寥数语,便揭示了解决之道!”
沈飞谦虚一笑回应:“太子谬赞了,此计关键在于把握人心趋利的本质,洞悉根源,便可无往不利。”
朱标等人点头赞同,赞同沈飞的见解。
墙外,朱元璋也被沈飞的话语深深打动,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按照沈飞的方案立即行动。
然而,他深知此事不能操之过急,应当步步为营。
首要任务,就是要全力击败元庭,只有如此,方能逐步蚕食草原各部落。
……
朱元璋心意已决,扭头对身边的贴身侍卫二虎下令:“二虎,我们现在就回宫。”
“遵命。”
二虎恭敬行礼,紧跟在朱元璋身后,一同返回皇宫。
皇宫大殿之内,朱元璋端坐龙椅,反复咀嚼着沈飞在课堂上的言语,愈想愈觉震撼。
沈飞对当前战况以及未来战略布局的剖析之精准,尤其那句十六字真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每每念及,朱元璋都感到热血沸腾。
特别是考虑到徐达正率军北伐,深入漠北对阵元庭,朱元璋不禁思索,真实战况是否会如沈飞预见的那样发展?思绪至此,他提笔疾书一道圣旨,命令徐达务必警惕元庭骑兵,不宜贸然深入漠北腹地。
对于可能遇到的风险,朱元璋在圣旨中并未明确提及,以免动摇前线将士的战斗意志。
毕竟,徐达战绩赫赫,经历过无数战役,如今面对的不过是奄奄一息的元庭,理论上不应有太大风险。
“传唤左右!”
随着朱元璋的呼唤,二虎迅速上前施礼:“陛下有何吩咐?”
“立刻派人以八百里加急将这道圣旨送往北疆,亲手交给徐达!”
朱元璋慎重地将圣旨交给二虎,反复叮咛。
二虎接过圣旨,应道:“遵旨!”
随着二虎走出大殿,朱元璋起身,在殿内缓缓踱步,继续深思熟虑。
“沈飞的顾虑虽非无稽之谈,但徐达屡战屡胜,此次征讨元庭想必也能稳操胜券。”
朱元璋不禁感慨道:“但愿我之所忧纯属多余!”
随着一声长叹,朱元璋陷入了沉思。
此刻,学堂内只剩下沈飞独自坐在椅上,面色凝重。
徐达此次征伐元庭,若能适时收敛锋芒,或能再度告捷;反之,若急于求成,恐怕难免惨败。
“但愿徐达能采纳我的策略,以免枉费众多将士的生命!”
沈飞思索之余,发出一声无奈的叹息。
然而,他深知淮西将领多骄傲自满,徐达尤甚,恐怕难以采纳他的建议。
元庭虽已衰败,但在大漠之中仍占主场优势,徐达若鲁莽深入,元庭很可能利用骑兵突击,令明军陷于被动,甚至可能让元庭势力死灰复燃。
沈飞再次叹了口气:“看来在这件事上,我还需要寻求更为妥帖的解决方案。”
恰在此时,学堂外传来阵阵喧闹之声。
“这里是先生曾经居住的地方,想当初,先生何等的风华绝代,连国子监的所有人都对他另眼相看。”
“我以为像先生这样的人物,将来定能位极人臣,受到皇上重用,谁知……他不过是个满嘴空谈之人。”
随后,一个苍老的声音纠正道:“大家休得妄议,先生或许正是当世大贤,只是我们未能识破而已!”
众人附和道:“大学士说得对。”
沈飞转头望去,发现一群国子监博士走进学堂,其中领头的正是翰林院大学士刘三吾。
尽管刘三吾的言辞中满是对沈飞的维护,但在沈飞听来却刺耳异常。
刘三吾作为翰林院大学士,国子监监正,地位崇高,且被认为是朝廷三位德高望重的老臣之一,然而在沈飞眼中,他却是个表里不一的伪君子。
“哦,先生,怎么你还留在这里?”
“我原以为以你的志向和抱负,早就离开了这个地方。”
“原来先生还没走?莫非还期望重回国子监?”
昔日同僚们嘲讽揶揄。
刘三吾这时缓步走来,拱手道:“先生,是不是还有什么遗落在此?”
沈飞冷哼一声,愤然回应:“这种乌烟瘴气之地,就算请我回去,我也决不踏进一步!”
“更何况这是我购置的宅邸,凭什么我不能在此逗留!”
“哈!你的宅邸?”
“我是否听错了?这里什么时候成了先生的私人产业?”
“记忆中,这学堂似乎是国子监专供博士使用的吧?”
沈飞澄清道:“这座宅邸,我用三年的俸禄购得,持有合法的地契和官方印章。”
“那又能怎么样?你的地契,如今无效了!”
“哈哈~”
周围人群哄笑声四起。
“沈飞,你要记住,你已被逐出国子监,此处已非你的居所!”
“你何必还要死缠烂打地滞留于此?”
沈飞目光冷峻,直视众人质问道:“你们非得做得如此无情吗?”
“无情?!”
刘三吾无奈摇头:“先生,非是我有意为难,他们刚才也说了,此地是国子监供给博士们的场所。”
“既然你已离任国子监,那么此处房产,理应被回收。”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博士走上前来,冷笑说道:“先生,我们只是依法行事而已!”
“记得你在国子监时,不是也强调照章办事,并要求我们也这么做吗?现在我们依规办理,你应该感到欣慰才是!”
这句话引发了其他人的共鸣,纷纷应和。
刘三吾挥手示意众人安静,然后提议:“若先生生活拮据,我愿召集国子监同仁资助你一笔,让你有个临时栖身之处。”
沈飞听罢,脸色更加阴沉。
“呵!”
他冷笑道:“我不需要你们的施舍!我沈飞自有骨气!”
说完,沈飞径直起身,拂袖而去。
周围的博士们纷纷指责他的不懂感恩。
“大学士对他如此关怀备至,他竟如此不识好歹!”
“他本该自食其果才对!”
“对啊,就是这样!”
刘三吾面露无奈,只好下令:“既然如此,你们就代表我去送送沈飞吧!”
众人虽不情愿,但也只能应声遵从。
……
学堂之外!
沈飞回首凝视学堂,悲愤之余反而冷笑连连。
未曾想自己一片赤诚,换来的是冷嘲热讽,最终竟连容身之地都被剥夺!
“嘿嘿!”
沈飞自嘲一笑,眼神中透露出坚毅决绝。
“我本意是想助你们,既然你们不知悔改,那就别怪我推波助澜了!”
话毕,沈飞毅然决然地转身,朝着远方走去。
……太子东宫内。
白信韬满心烦躁,一杯接一杯地饮着闷酒。
“那个可恶的沈飞!”
“我若不将你赶出国子监、赶出应天府,我誓不为人!”
最近一段时日,太子常常单独外出,甚至连他这个太子伴读也鲜有机会见面。
起初白信韬并未在意,直到后来才发现太子朱标原来多次秘密前往国子监找寻沈飞咨询事务。
自此以后,白信韬心中对沈飞滋生了深深的不满。
身为太子侍读,太子有问题却不请教自己,反而去找一个外人解答,这让白信韬自觉颜面受损。
他担忧别人会质疑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才疏学浅,不堪大用。
纵然他人并无此意,但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岂不是会让沈飞取代自己在太子心中的地位?要知道,尽管太子侍读仅为七品官职,但这职位的重要性远超朝中很多三品大员,毕竟太子日后是要继承皇位的,身为太子侍读,甚至有望被尊称为帝师。
然而此刻,沈飞横空出世,搅乱了他的计划,抢夺了他的地位。
这让白信韬怒不可遏,时刻盘算着如何逼迫沈飞离开国子监,离开应天。
适逢蓝玉出征前私下授意他驱逐沈飞,白信韬借着大将军的支持,加之个人对沈飞的仇怨,暗中推动刘三吾将沈飞逐出国子监。
“哼!”
白信韬愤然饮下一盏酒,重重放下杯子,冷声道:“沈飞!沈飞!你本该安分守己做好国子监博士,却来跟我争抢太子青睐!”
说完,他又猛灌一杯酒。
这时,刘三吾轻步上前,恭敬行礼:“白大人。”
白信韬随之起身,回礼道:“大学士,不知事情进展如何?”
刘三吾轻轻点头,捋着胡须回答:“白大人放心,此事已顺利完成,沈飞不仅被逐出国子监,现在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只能暂住在客栈。”
白信韬听后冷笑:“哼,好得很!他还不知天高地厚,敢跟我争夺太子的信任!这就是招惹我的下场!”
白信韬看着刘三吾,感激地说:“这次多亏了大学士帮忙,日后我会在太子面前极力推荐您。”
刘三吾一听,眼前一亮。
虽然白信韬官职不如他,但他是太子身边的重要人物,未来太子登基,倘若能在太子面前美言几句,对他而言意义重大。
刘三吾面带笑容,激动道:“那就多谢白大人了!”
白信韬连忙谦虚回应:“大学士言重了,这只是小事一桩。
今后我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倚仗大学士。”
刘三吾笑了笑,拱手道:“既然如此,那老夫便先告辞了,翰林院和国子监中尚有许多事务亟待处理。”
白信韬亦拱手相送,一路陪同刘三吾离开东宫。
彼时,刘三吾回到居室,脸颊上不禁浮现一抹冷笑:“沈飞啊沈飞,我倒要见识一下你究竟有多少能耐!如果你就此退出应天,我或许可以对你网开一面。
但若你胆敢再度踏入,届时休怪我下手无情!甚至,不用我动手,蓝玉大将军他们也不会容你立足!换作是你,最好趁早离开应天!”
与此同时,皇宫深处的殿堂内,朱元璋威严地端坐于龙椅上,面对堆积如山的奏折,他正忙碌地处理着政务。
新朝初建,万事待兴,大小事务纷纷涌至眼前,即使有中书省和丞相辅助,每日需审阅批阅的奏折数量依然庞大。
特别是科举临近,丝毫马虎不得。
然而,最令朱元璋头疼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国库匮乏。
北伐元庭所需的粮饷开支浩大,新建皇宫、恢复民生等每一件事都需要大量资金。
近几个月来,全国各地频发灾害,原计划用于皇宫修缮的资金不得不挪用赈灾,但仍远远不够。
初创时期,财力有限,朱元璋为此烦恼不已。
“这些朝中文武百官,一个个把问题推给我,我又不能凭空变出金银来。
他们花钱也不懂得节省!”
朱元璋揉着太阳穴,满脸愁容。
突然,他灵光一闪:“不知那沈飞能否提出解决朝廷财政困境的良策?之前听他的课,总能给人惊喜。
若这次他能解决钱粮问题,那可是解了朝廷乃至天下的一大燃眉之急。”
朱元璋正欲起身前往学堂,脚步却在半空中戛然而止。
沈飞的计谋固然精妙,但仔细回想,每次都是狠辣无比,甚至可能涉及损阴德的手段。
“如果这次他提出的解决金银之策也是毒计,那又该如何应对?”
朱元璋喃喃自语,心中犹豫不定。
然而,当他看到眼前堆积如山、满目尽是催款奏折时,所有的犹豫顷刻间消散殆尽。
“还是先去听听他的意见再说吧!即使真的是毒计,只要对大明朝,对天下百姓有利,也未尝不可采用!”
朱元璋下了决心,高声唤道:“二虎!”
闻声,二虎急忙步入殿内,躬身道:“陛下有何吩咐?”
朱元璋下令:“你立刻准备马车,我要微服出宫,前往学堂。”
二虎领命,拱手一拜,匆匆退出殿宇,着手准备去了。
西安门下,两人策马徐行,城门守将小心翼翼地恭迎。
领头者身着明亮的黄色圆领窄袖袍服,正是朱元璋。
宫廷之内,朱元璋心绪烦乱,对堆积如山的奏章毫无耐心。
“还是得多出去走走,亲近百姓,看看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万余学子!”
老朱发出由衷的感慨。
此刻的应天府熙熙攘攘,万人聚集参加科考,道路上随处可见读书人模样的士子。
一踏出宫门,目睹此景,朱元璋的心情舒缓许多,连头疼症状都缓解了不少。
“皇上仁慈,崇尚文治,这是我们大明之福。”
毛骧弯腰附和,不失时机地奉承道。
“百姓乃国家基石,后世君主之所以失去民心,就在于他们不了解民间疾苦。”
“沈飞博士的见解深刻犀利,让人警醒。”
“能有如此真知灼见,他绝非常人。”
“徐达等人竟敢对他的建议置若罔闻,简直是愚不可及!”
老朱眼睑微敛,心中怒火隐现,口中却未作声。
毛骧察言观色,知晓皇上此刻心情欠佳,便专心留意四周,以防再出岔子。
就在这时,前方突然传来骚动,毛骧立刻策马靠前,护卫在朱元璋身侧。
“发生了什么事?”
朱元璋微蹙眉头,发问。
“皇上,有人街头闹事。”
毛骧回复后,朱元璋下令查看。
二人驱马接近,发现现场是一对老少和两个壮汉。
老人倒在地上,少年挡在前面,拼命呼喊不要伤害父亲。
而两个壮汉却不管不顾,对老人拳脚相加,打完后还嚣张跋扈地叫嚣。
“我们买东西是给你面子,你居然还敢拒绝,真是欠揍!”
“就是,也不打听打听我们是谁!我家将军可是蓝上卿蓝玉!”
围观群众闻此言,纷纷躲避,生怕引火烧身。
老少二人被打后,颤颤巍巍地搀扶着彼此离去。
目睹这一幕,朱元璋的脸色变得阴郁。
“蓝玉?!”
他心中暗道,“好啊!蓝玉出行都有十三太保保护,对我这个皇帝都能刀剑相向。
现在他的家丁竟敢如此对待我大明百姓!真是好得很啊!”
“有这样的将领在,我还谈什么大明江山稳固?谈什么国祚绵长?全是扯淡!有这样的蛀虫在,我得担心哪天百姓会揭竿而起!”
朱元璋眼中怒火重燃。
“去学宫。”
他声音冷冽,强抑怒火未作当场发难。
毛骧不敢多言,默默跟上,心中明白皇上只是在积蓄力量,寻找机会与罪魁祸首清算。
蓝玉,危矣!
在太子东宫内,几位皇子热烈讨论着。
“大哥,据说去年乡试录取的人数多达九千人?”
“九千人?可信吗?”
“京城周边有多少,外省又有多少?”
面对弟弟子侄们的惊讶,朱标确认道:“那九千解额指的是外省,京城及其周边就有上千人入选。”
“这么说来,参与乡试并通过的人数高达万人?这数目惊人!”
“万余学子赴应天府参加会试,实属罕见!”
“天下英才汇聚,实乃我大明之福祉!”
尽管朱爽和朱棣较为成熟稳重,此刻也忍不住展露欣喜笑容。
这可是大明首次举行科举选拔人才,意义重大无比。
朱标注意到弟弟们的情绪变化,自己也笑了起来,但他紧接着抛出更令人震撼的消息。
“目前百废待兴,朝廷上下急需官员,父皇这次可能会大量启用这批人才出任官职,估计淘汰的并不多。”
此言一出,众人为之震惊。
“大规模任用人才为官?”
“确实,随着疆域扩大,所需官员增多,培养新一代官员势在必行。”
“这批考生真是幸运儿,其中很可能孕育着大量的国家栋梁。”
皇子们迅速从震惊中恢复过来,思绪活跃。
老四朱棣直接切入主题:“大哥,这次科举考试的主考官是谁呢?”
朱标脑中闪现一个名字:沈飞!但……